冬至将逝,渐入深秋,天气愈寒。与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,却是资本市场的另一番火热景象。投资者们纷纷铆足了劲,准备迎接两家中国金融科技巨头登陆二级市场。
10月24日,上海外滩峰会,马云用振奋激昂的语气为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定调:“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定价,发生在美国市场以外。在五年前,甚至三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。”
随后上交所官网披露,经过多个机构询价,这个被马云称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融资的IPO初步询价完成,最终蚂蚁集团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.8元。而据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的公告,其初始发行股份数量将不超过16.7亿股,相当于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前总股本的5.5%。其在港股的定价为80港元,并将在香港发行与A股相同数量的股票;总计共发行约33亿股股票。
由此估算,蚂蚁计划A+H股IPO融资规模约2300亿元,确实已超过2019年12月沙特阿美所创造的融资额记录(该股融资额约1715亿元)。蚂蚁集团总市值预计在2.1万亿元。中金公司、中信建投牵头其在上海市场的上市;中金公司、花旗、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牵头其在香港的上市。阿里巴巴同意认购蚂蚁集团7.3亿股A股,上市代码为688688。IPO完成后,阿里巴巴将持有蚂蚁集团约32%的股份。据公告,现有的蚂蚁集团股东六个月内将不能够出售所持股票。
除了蚂蚁集团,另一家金融科技巨头也发起了美股上市的冲锋。10月23日,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(下称陆金所)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更新的招股书,并于10月30日晚登陆纽交所,发行价13.5美元。
然而,上市首日陆金所开盘报11.75美元,盘中一度下跌超13%,最终报价12.85美元,较发行价下跌4.8%。按收盘价计算,陆金所市值为313亿美元,约合人民币2200亿元。
蚂蚁集团和陆金所,位列非传统金融机构中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业务规模的前三位,但是两者在发展历程和业务模式上大相径庭。那么,蚂蚁集团和陆金所在流量来源、目标用户金融属性、贷款成本、资产质量、平台收费等金融科技的核心业务点究竟有什么区别?分别有什么发展后劲?让我们用数据说话,抽丝剥茧,一探究竟。
2006年,平安集团开始进军消费贷款业务,即陆金所微贷业务的前身。2014年,陆金所控股公司成立,开始探索“微贷+财富管理”的模式。当时的财富管理业务实质是以P2P为主,为微贷业务提供资金,形成闭环商业模式。
然而到了2019年,P2P的监管政策越收越紧,陆金所也开始逐步清退该业务,财富管理业务渐渐转向以代销第三方理财产品的方式落地。由于没有P2P继续为微贷业务提供资金,陆金所的微贷业务也开始向轻资产模式转型,表内信贷余额规模也不断压缩。
据陆金所的招股书披露,公司自2011年9月成立之日起,多次进行子公司的优化重组。经过多轮探索后,主营业务基本稳定为微贷与财富管理业务,并对业务本质进行了全新定义,披露了相关经营数据。
微贷业务:为银行、信托等资金提供贷款撮合、风险识别及贷后管理服务。
微贷业务以面向小微企业主及部分工薪阶层消费者的“平安普惠”为主要入口,现在所有贷款申请流程均在线上完成。其收入模式为寻找信贷需求方及资金提供方,并通过连接二者赚取贷后管理费、贷款撮合费、利息收入。
2020年上半年,陆金所贷款撮合费、贷后管理费、利息净收入、担保费、罚息及账户费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7.8%、66.6%、12.2%、0.7%及2.7%。贷后管理费和贷款撮合费构成了主要的收入来源。微贷业务一般估算的收入公式为:收入=客户数量×户均贷款规模×合同期限×年化综合服务费率。从收入公式可以看出,其客户数量和客户质量基本决定了整个商业模式的成败。
编者注:据陆金所招股说明书,贷款撮合费(Loan facilitation service fees)和贷后管理费(Post-origination service fees)是微贷业务(Retail credit facilitation services)的重要收入来源。贷款撮合服务包含对借款方的信用评估、撮合借贷双方并为贷方提供信息技术支持;贷后管理服务包括催还提醒、贷款数据搜集及管理等。
从微贷业务的客户来源来看,以直销团队拓客(占比48%)和集团生态圈引流(占比37%)为主。目前,直销团队拥有超过56000人,覆盖国内超过270个城市。再看客户结构:以小微企业主(占比69%)和工薪阶层(占比31%)为主要客群。其中,小微企业主比例在不断提升。新发放贷款中,小微企业主比例由2017年末的60%提高到2020年6月末的69%。
从资金提供方的结构来看,陆金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。2017年以小贷及消费金融子公司为主(底层是ABS等)、P2P为辅。这一时期资产端的表内资产占比达35%。但2017年12月,央行及银监会开启“现金贷整顿”,限制小贷公司通过ABS等方式加杠杆。因此通过消金子公司放款—ABS出表的方式无法持续,消金子公司的资金量明显降低。
2018年陆金所微贷业务转向以P2P为主,银行为辅。2019年至今转向以银行为主,信托为辅且占比持续提升。2020年上半年,新发放贷款中的资金提供方结构里,60.6%来自银行,38.7%来自信托。
如果对蚂蚁集团与陆金所微贷业务方面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,可以发现二者各有千秋。贷款余额方面,陆金所贷款余额为5194亿元,蚂蚁集团的消费贷款+小微贷款合计余额为21537亿元;在贷款余额指标上,蚂蚁集团显然远远高于陆金所。
户均贷款规模方面,陆金所信用贷款+抵押贷款合计为56.9万元,蚂蚁花呗为0.2万元;综合服务费率方面,陆金所为10%,蚂蚁集团为2.7%;贷款久期方面,陆金所约35个月,蚂蚁集团小微贷款小于3个月,消费贷款不超过1年;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,陆金所和蚂蚁集团都不超过3%。
数据可见,陆金所在户均贷款规模、贷款期限及综合费率方面更有优势。这可能与陆金所重点发力小微企业主的经营类贷款相关,这类贷款需要一定周转时间,且由于作为经营用途,企业主能够承受较高的利率。而蚂蚁集团则简单粗暴,通过规模战术,以量取胜。
财富管理业务:通过代销各类理财产品,为大众提供金融资产投资与咨询服务。
以代销为抓手的财富管理业务营收模式比较简单,主要是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手续费和服务费。其营收一般估算的公式为:营收=平台活跃用户数×活跃用户人均余额×综合费率。所以营收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台的活跃用户数、活跃用户人均余额和综合费率。
据陆金所招股说明书披露,2020年上半年平台财富管理活跃用户为1262万人,增速2%。而该增速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7%和12%。可见P2P严监管对陆金所的影响并不小,其活跃用户增速并不如人意。
不过陆金所的活跃用户人均余额则出现大幅提升。2020年上半年平台财富管理活跃用户人均余额2.59万元,同比大增49%,2019年这个指标还不到2万。这或许是因为平台代销转向为银行和基金等产品后,活跃客户对P2P暴雷的顾虑基本打消,本金安全让客户愿意投入更多资金。
在产品端,陆金所2020年上半年理财代销费率为0.26%,较2019年上升了7个基点。
同样对蚂蚁集团与陆金所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:财富管理资产规模方面,陆金所的财富管理资产规模为3747亿元,蚂蚁集团为40986亿元;用户端方面,陆金所注册用户数4470万人,活跃用户数1280万人,蚂蚁集团的支付宝月活跃用户7.11亿人;人均余额方面,陆金所注册用户人均余额0.84万元,活跃用户人均余额2.59万元,蚂蚁集团注册用户人均余额约0.8万元。
2020年上半年,陆金所持有理财产品净值在30万元以上的客户贡献了财富管理总规模的77%,且该类高净值客户贡献仍在不断提升。地域结构来看,广东、上海、江苏、北京和浙江五省市贡献了陆金所近46%的财富管理规模,与我国高净值人群的省份分布高度重合。数据可见,两个集团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的策略与微贷策略基本一致。陆金所希望寻找相对更高净值的客户,而蚂蚁的客户则更长尾。
在国内最大的两家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和陆金所上市之际,蚂蚁集团实控人马云、董事长井贤栋、总裁胡晓明被央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、外管局进行监管约谈的消息引发市场的巨大反响。11月2日,银保监会会同央行发布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,统一监管规则和经营规则。被业内普遍视为金融科技市场最强监管的时代即将来临。蚂蚁集团和陆金所未来的路怎么走,商业模式如何继续发展,任重而道远。
来源:作者:吴丹,CFA |投顾执业编号:S0260618010026